为纪念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响应联合国“量子科学和技术国际年”的号召,4月14日晚18:00,数理学院在I401报告厅隆重举办“世界量子日”主题学术报告会。本次活动由数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师党支部和物理专业学生党支部联合主办,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吸引了学院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及量子科学爱好者百余人参与。
立足国际视野,共探量子前沿
2025年是联合国确立的“量子科学和技术国际年”,并将每年4月14日定为“世界量子日”。此次报告会旨在回顾量子力学百年发展历程,展望量子科技的未来应用。本次活动成功通过“世界量子日”官网审核,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官方认证活动之一。安庆市也因此与北京、香港并列,被官网标记为中国三大“量子城市”,彰显了数理学院在量子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师生同台交流,共话量子百年
报告会由物理系洪江刘老师的主题报告拉开序幕。他以《量子简史:从黑体到星辰》为题,系统梳理了量子力学的诞生背景、核心理论及发展历程,并结合量子纠缠、量子计算等前沿概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量子技术的现实应用与未来趋势,为整场活动奠定了浓厚的学术基调。

四位本科生结合经典实验与前沿研究,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思维:田宇翔(23级物理学稼先班)以《氢原子光谱:玻尔模型与能级量子化》为题,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再现了玻尔模型的构建过程,并结合光谱实验阐释能量量子化的物理本质;吴雨萌(23级物理学1班)在《弗兰克-赫兹实验的世纪回响》报告中,不仅重现了这一经典实验的历史场景,还创新性地关联到现代量子态操控技术,并展示了团队荣获全国二等奖的“弗兰克-赫兹实验微视频”作品;陈思宇(23级物理学稼先班)以《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空间量子化的验证》为题,生动解析了电子自旋的实验发现过程;宣守杨(23级物理学2班)在《塞曼效应:光与磁的量子对话》报告中,结合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磁场对原子能级的影响。




展望未来,量子科技赋能发展
丁成赟博士以《量子信息科技的现代应用》为题,系统介绍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九章”量子计算机等中国科技成就,丁老师生动展现了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并鼓励同学们把握时代机遇,投身量子科学研究。

打造学术品牌,助力人才培养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始终秉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搭建实践平台”的宗旨,定期举办“竞赛领航”“科普讲坛”“科教实践”等品牌活动。本次报告会持续两个半小时,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热烈。
此次“世界量子日”主题报告会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传承。数理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量子科学普及与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我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撰稿:梁智雄 摄影:陈果 审核:易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