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按照“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思想,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有效搭建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平台,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数学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而推进数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工作。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实施“拔尖计划”,促进学院在体制机制、课程体系、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带动学科发展。
2、通过实施“拔尖计划”,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使受计划培养的学生能逐步成为国内数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骨干力量。
三、实施原则
1、小班培养,严进严出。“拔尖计划”秉持英才教育理念,实施小班教学,参加计划的同学要优中选优,严把进口关,并采取动态管理,实现“少而精”。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严把出口关,确保培养的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能学有所长,达到培养目标。
2、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全面整合优质资源,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师资与学习环境,并在制度理念、教学组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生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3、定期评估,完善提高。“拔尖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加强与国内一流院校的交流合作,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评估,进而完善培养方案,提升数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数学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
四、主要措施
1、选拔优秀学生,创办“邓稼先班”
为有效实施“拔尖计划”,依托数学类专业创建英才培养试验班,开展小班教学,并命名为“邓稼先班”,寓意班内学生为探索自然规律和普遍真理而努力钻研奋斗。
为保证培养培养质量,“邓稼先班”学生数应“少而精”,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实行单独的教学和管理。班内学生的选拔要综合考察、优中选优,通过制定并实施《“邓稼先班”学生选拔工作方案》,切实把思想敏锐、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具有浓厚专业兴趣和发展潜质或有特殊专长的学生选入“邓稼先班”进行培养。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围绕“拔尖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邓稼先班”的专业课程体系或教学计划应按照数学学科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实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在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教育,以基础数学为核心,理论与应用并举,培养基础数学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卓越的数学应用创新人才。
科研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这两方面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水平。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科学、导向性强的重要工作,需要聘请具有视野开阔、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家,在认真调研、详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开设课程门类,明确各门课程的性质、学分、学时及教学要求。
3、配备一流师资,实行导师制
在师资配备方面,安排一流的教师队伍,负责“邓稼先班”的教学与管理,并对每位学生实行针对性的学业指导。
聘请全校优质师资担任“邓稼先班”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在公共课及其他非专业课方面,积极与开课学院沟通协调,聘请最受学生欢迎、最能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公共课及其他非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在专业课方面,聘请学院学科内各研究方向教学效果最好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课的授课教师。
实行导师制,安排学院高水平专家担任“邓稼先班”学生的学业导师,导师主要负责“邓稼先班”学生的学业指导、发展规划、科研实践等工作。导师由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等担任,一般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配备优秀辅导员,负责“邓稼先班”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服务工作,配合授课教师和学业导师,开展好第二课堂,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积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4、创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管理
“拔尖计划”鼓励教师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创新人才发展规律和自身的职责要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应选用国内外的先进教材,开阔学生视野;在讲课时要加深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后续参与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业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能力和兴趣,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及研究兴趣,对他们进行学术引导,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并承担相应子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课题申报项目或专业竞赛活动,通过科研训练,加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设立实践学分,引导学生深入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学校等,开展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弹性学分制,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和缓修制度,以及考试考核方式。班级管理采用“辅导员+导师”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双重管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建立班级学生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圈养式”培养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的消极影响。“邓稼先班”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考核不合格或排名靠后的学生,要退出“邓稼先班”,重回到原来班级学习。同时,对于之前未纳入“邓稼先班”培养的同学,经过考核成绩优异,申请考核通过后可调入“邓稼先班”进行学习,确保班内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通过实施“邓稼先班”学生动态管理,能够使班内每位同学具有危机感,促使他们更加地勤奋刻苦地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
5、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除了为“邓稼先班”配备学校一流教师进行授课和管理外,还应定期邀请数学领域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专家学者过来为学生授课或开展讲座,使同学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内外知名学者,领略大家风范,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
为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资源支持,学院把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机房、资料室等资源向“邓稼先班”学生开放,积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或有关单位在学生上课、自习、借阅、实验室使用、实践基地实习、校外交流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方便,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教学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条件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或研究所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安排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观摩、科研实习、暑期学校、短期交流、联合培养或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到这些高水平的院校、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进行学习交流,接触学科前沿,感受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
6、完善机制建设,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为促进“拔尖计划”的有效实施,确保实现计划的目标任务,大力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如《“邓稼先班”学生选拔工作方案》等,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通过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工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优秀的数学学科高素质人才培育环境。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数理学院成立创办“邓稼先班”选拔工作领导组,负责“拔尖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并指导成立“邓稼先班”选拔工作组。选拔工作领导组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组成。选拔工作组由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数学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教学办公室工作人员组成,具体实施选拔工作。
2、经费保障
设立“拔尖计划”专项经费,主要由学院承担,并向学校申请部分资金支持。安排专人对经费进行管理、使用、审核。经费主要用于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开展讲座或授课;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习交流及教学实践;开展各类学术交流、第二课堂、专业竞赛等课外活动。
3、激励措施
“邓稼先班”学生除了享受最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外,学院在评奖评优、奖学金评定、助学金发放、党员发展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时,优先向工作单位和考研院校推荐“邓稼先班”学生;学院对学生课题申报、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六、有关说明
1、“邓稼先班”在数学大类专业学生中开展选拔。
2、学生选拔主要通过申请、笔试考核的方式进行,经过笔试考察,最终由选拔领导组审定入选名单。
3、“邓稼先班”为行政班,有单独的培养计划,实行小班教学,动态管理。班内人数一般不超过40人,且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4、时间安排。“邓稼先班”学生的选拔工作一般应放在学年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进行(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对学生开展“拔尖计划”宣讲会,鼓励学生们提交申请,然后再通过笔试等环节,筛选出最终人选。选拔出的同学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后随即进入“邓稼先班”学习。
5、考核认定不合格,应予以退出的同学编入原班级继续学习,在“邓稼先班”选修课程所获得的学分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