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8日,安庆师范大学数理学院“追溯豆腐之源,追寻历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淮南市八公山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家乡历史典故,积极学习家乡饮食文化,厚植乡土情怀。
豆腐起源 丰富家乡文化底蕴
淮南王刘安之墓面临淝水,背依青山,呈现出一派王者气象。初入墓园,门前立着一块“豆腐发祥地”字样的字碑,沿着树林继续向前,是淮南王刘安的墓碑,周围的残枝败叶无法掩盖王者气息,墓碑记录着这位诸侯王的一生。队员张润泽带领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了墓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刘安与豆腐发明的机缘巧合。丰富的汉文化遗迹和成语典故使得八公山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豆腐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豆腐品牌 助力经济发展新路径
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位于淮南王墓对面,有着汉阙、玛瑙泉、汉韵古塔、豆腐文化墙等景点。近年来,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文化园形成豆制品自动化生产线,打造出的“玛瑙泉”“八公山泉”牌豆腐乳、豆干、豆渣休闲食品畅销华东地区,逐渐走出特色品牌发展之路。文化园董事长李景红介绍说: “八公山豆腐具有鲜明的地域优势和区位优势,我们在努力做好品牌建设,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赢得更多的认可。”文化馆外有豆制品加工扶贫车间,带领团队参观的解说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员工多为当地失去工作的普通百姓,他们在这里工作,既可以使得我们的品牌生产持续运转,也帮助他们解决工作问题,让他们有活可干、劳有所得。”
豆腐产业 乡村振兴新模式
八公山乡的大泉村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享有“中国豆腐村”的美誉,近年来,依传统的豆腐加工制作大力发展豆制品制作业,大力发掘自然资源和豆腐文化资源,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年轻的村委书记来宝也为大泉村注入新鲜血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使命担任在肩,落实在行动上。
来书记告诉我们,他从改善基础设施做起,“要想富,先修路”,他利用项目资金,实现道路硬化,从‘村村通’到‘户户通’‘路路通’,安装的100余盏太阳能路灯照亮的不仅是道路更是百姓的心。他表示,有了路灯,也照亮了在外做豆腐生意的百姓夜晚回家的道路。2017年,大泉村在来书记的带领下成为了省级特色小镇,形成“豆腐一条街”,村内掌握豆腐制作工艺的村民开启豆腐作坊,形成多链条、多途径的商业化生产,将旅游资源打造出带动村庄的经济果实。但当地豆腐作坊存在“规模小”、“分散化”等问题,他希望在未来,可以解决豆腐向外地运输的保存问题,扩展八公山豆腐销售路径,提高八公山豆腐的国内知名度。
千年一瞬,变的是技术进步,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此次实践学习,团队成员对家乡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感悟到乡村振兴为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撰稿:廖若星辰 摄影:张闻静/戴文龙 审核:彭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