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链接地址:http://www.aqtc.edu.cn/viewxyyw.php?xyyw_id=8794
3个重点科研项目同时通过省教育厅审批立项,赵正俊博士的“一些整体函数域的算术问题”项目获批立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教师发表二类以上论文17篇,2013年二类以上论文35篇,同比增长106%,一类论文增长257%,今年前三个季度里,一类论文已达18篇……
近年来,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迎来了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学院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分不开的。”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余桂东副院长解释,“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为老师们搭建了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也为学院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好消息。”
积少成多,小团队获得大丰收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建设有“偏微团队”、“信息论团队”、“拓扑学团队”、“图论团队”等多个教科研团队,这些团队定期开展科研讨论和交流。如微分方程教学科研团队,在2年前就开始进行每周讨论一次,每次各个老师都要轮流报告课程《随机微分方程》,还要定期报告自己研究方向的论文和项目,共同交流。
在两年的时间里,团队也曾遇到各种情况:青年教师考博压力,各种家庭问题,各个老师课程时间不同,时间难统一……然而,秉持着不放弃的理念,微分方程教学科研团队的10位教师坚持了下来,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大丰收。在学校刚刚公示的201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4位教师通过评审,他们全都是微分方程教学科研团队的老师,团队成员伍代勇老师2013年不仅评上了副教授职称,更是被评为“省级教坛新秀”,马宗立老师2014年开始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张海老师去年至今发表SCI论文6篇,2013年、2014年指导的学生均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二等奖……
看到这样一张“成绩单”,余桂东觉得这样小团队的交流很有成效,这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值得在全院推广,于是,向学院领导班子汇报,得到学院领导的极力支持。这样,从2013年起,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正式启动了全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共成立了9个教学科研团队,要求每个老师至少参加1个团队,每个团队至少每月讨论一次,实际上,好多团队都是每周讨论1-2次。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源于青年教师内心的迫切要求,同时顺应了学院领导的倡议。”微分方程方向教学科研团队召集人张海博士认为。
博采众长,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在教学科研团队中,每个团队都要有一名主要组织者,负责确定每次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以及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各种问题。其他老师则根据自身教学、科研的内容和方向,自主选择团队,参与其中。
由于每位老师的上课时间不同,课时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团队交流的困难,老师们只得利用休息的时间组织与参与讨论,讨论的时长不等,每个团队通常一周会开展一次讨论。
“我们每周都会有一位老师将他要讨论的问题制作成PPT,然后其他的老师讨论,给出建议,大家互相学习。”郝庆一老师解释道,“这样就可以在讨论的时候节省时间,毕竟每位老师的时间有限,也可以避免老师们讨论时因为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矛盾。”除此之外,每个团队的老师们还建立了专门的QQ群,在群里共享资料,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便更快、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
科研带动教学 营造教学科研氛围
在没有进行这种小团队交流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之前,很多老师想要做科研项目,可大多时候却无从入手。“一项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单靠一个人完成是非常困难的,以前我们的老师也想做,但大多数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研究,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余桂东说。现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老师们学术交流、解疑答惑提供了一个平台,使老师们在紧张的学术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科研项目和工作在老师们的相互帮助下顺利进行。
教学科研团队建立后,微分方程教学科研团队的“成绩”让很多老师觉得很好奇,小团队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一旦你参与进去,就会不自觉地被其他老师带动起来,无形中也带来了压力,老师们有了紧张感就会在这种竞争中提升自己。”郝庆一说道,“我个人在其中感受到了这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科研氛围,比如很多老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都会进行讨论。”
在这种氛围下,老师们对于如何做科研项目都非常熟悉了。“现在我们的老师心里都有‘一笔账’,能判断自己做的科研项目是几等,如果是三等或者相对简单一些的科研项目就会带着学生一起做,让学生也在实践中成长。”余桂东说。
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在小团队交流中,通过交叉学科的相互学习可以拓展知识面,加深他们对于学术研究的理解,教学经验的分享可以解决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老师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对开展学生教学也非常有益。
用科研带动教学,将这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推广到学生中去,使得老师们在稳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虽然团队建设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叶淼林仍谦虚地说:“与985、211大学的院系相比,我们教科研团队的建设还做得不够。”他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将各项工作做实,切实发挥团队在教师个人成长、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学生记者 席娜 储晶晶)